“今天凌晨監測到玄武湖點位的空氣質量指數顯示為輕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為一氧化碳,初步分析可能是受凌晨車輛運行影響。”在江蘇省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的一塊電子大屏前,執法人員鼠標輕點,目標點位的大氣環境狀況一覽無余,“目前,系統已經自動將異常情況發送給對應點位,請他們重點關注。”
這是南京市生態環境局打造的非現場監管與精準執法平臺,是南京市不斷優化執法方式、提高執法效能的又一創新舉措。
近年來,南京市把“非現場監管+精準執法”作為優化執法方式的首要任務,采取堅決有力措施,全面提升執法效能,建立了“2+1+N+1”制度體系,通過出臺地方法規、制定實施方案、梳理事項清單、打造智慧平臺等,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
出臺地方法規
為非現場監管提供法律支撐
“如何將自動監測數據作為行政處罰依據,一直是生態環境執法工作的難點。”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綜合支隊二級主辦厲治說道,“以往雖有出臺相關管理辦法,但自動監測數據應用仍缺乏法律支撐,排污單位、運維單位責任不清的問題時有發生。”
為此,2014年,南京市出臺了市政府規章《南京市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管理辦法》,對自動監測數據超標定義、排污單位和運維單位的責任劃分、自動監測設備計量檢定工作等進行了明確,對自動監測數據應用于環境執法及行政處罰工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法》《排污許可管理條例》等上位法相繼施行,對包括污染源自動監測在內的環境自動監測監控工作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原《南京市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管理辦法》已不能完全滿足非現場監管執法的工作需求。”厲治介紹,“2022年,我們以市政府令形式出臺了《南京市非現場執法管理暫行辦法》,并于2023年修訂出臺《南京市污染源自動監測管理辦法》,進一步契合上位法新規定,強化自動監測監督檢查,壓實排污單位主體責任,細化自動監測數據應用管理。”
同時,為推動地方規章落實落地落細,南京市生態環境局積極開展送法入企等活動,針對重點修訂的排污單位、設備運行維護機構責任義務,驗收備案、數據標記等行為規范,違法行為認定方法等內容進行普法宣傳,讓企業懂法、守法。
“地方規章的落地,一方面為精準監管、強化數據應用等提供了法治保障,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推動非現場監管與精準執法工作建立了法治基礎。”厲治說。
構建智慧平臺
科技助力“不打擾”執法
近年來,在兩個地方規章的支撐下,污染源自動監測成為非現場監管執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大幅推進了南京市污染源自動監測工作。“今年,我們成功搭建了一個非現場監管與精準執法平臺,已于9月正式運行。”綜合支隊一級主辦崔明慧說。
“部省市三級在大氣環境、水環境、污染源監控等方面共有32個子系統,但以往都是分散、獨立運作的,這次我們打破信息‘孤島’效應,將所有數據歸集整合,實現一個智慧平臺監測全網信息。”崔明慧介紹,“如果說此前的在線監測平臺實現了‘信息化’‘數字化’,那么全新的智慧平臺則實現了‘智數化’。”
智慧平臺以“三庫(事項庫、模型庫、流程庫)”“兩程(監管事項辦理流程、違法事項處置流程)”“一單(非現場監管執法企業清單)”為基本構架,梳理監管事項清單76項、涉嫌違法事項清單22項,通過AI線索智能分析模型,自動輸出提醒類、預警類及違法類三類線索,建立起監管與執法兩大類閉環處置流程。
同時,構建大氣環境、水環境、一證式管理、指揮調度等多個專題板塊,對全市3976家排污單位、233個加油站、38645輛重型柴油貨車、118家機動車檢測機構、113處空氣站點、42處省考以上水質站點、11處水源地保護區等環境監管監測要素實時動態監控,監測到的預警信息將第一時間移交給所在點位。
“以往,執法人員可能需要前往現場3—4次取證,才能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崔明慧介紹,“如今有了智慧平臺助力非現場執法取證,在平臺上只要通過數據庫將需要的線索、證據一次性收集,經審核后移交給地方點位,執法人員至多只需前往現場一次進行核實、查漏補缺即可,實現了精準執法和‘不打擾執法’。”
據了解,在使用智慧平臺后,2023年上半年,南京市現場執法次數同比下降41.8%;通過在線巡查企業近9萬家(次),同比上升12.5%;問題發現率同比提高9%,主要企業日均污染物排放量逐年降低。
“這個全新投用的平臺還入選了今年的江蘇省生態環境改革創新典型案例和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生態文明分論壇優秀案例。”崔明慧說。
“執法+服務”
提高生態環境監管執法效能
事實上,出臺地方法規、建立智慧平臺并不是南京市生態環境局開展非現場監管與精準執法的初次探索。“之前,我們就加強了與公安機關的密切協作,搭建污染源自動監控數據弄虛作假模型,通過‘數據共享、情報研判、專項行動、聯合辦案’,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兩法銜接’辦案新模式。”崔明慧說。
今年3月,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聯合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支隊,對全市5家城鎮污水處理廠實施聯合行動。前期,南京市生態環境綜合行政執法局、市公安局食藥環偵支隊通過生態環境“兩法銜接”機制進行數據共享,鎖定自動監控弄虛作假違法問題線索,并利用企業在線監測數據造假偵查系統開展聯合研判。
“在公安部門和生態環境部門的合力下,我們已基本查清5家企業的相關案情,偵破其中4家企業‘掛瓶’干擾自動監控設備案件。目前,已經對涉案的企業和相關責任人員進行立案調查,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處理相關案件。”崔明慧介紹。
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執法工作不僅強化了對企業的監測與管理,同時,也進一步服務企業高質量發展。
“由于應稅污染物細分種類較多,確定污染排放數據的專業性強且計算復雜,以往環保稅的申報難度相對較大。”崔明慧介紹,“于是我們為稅務部門建立一個模型數據庫,實現數據共享,進一步方便稅費辦理,讓企業辦稅少跑腿、更便捷。”
今年,南京市生態環境局聯手稅務部門,打通“數據通道”,使污染源自動監測平臺和稅收征管系統平臺相聯通,優化環保稅申報方式,通過實時在線獲取相關納稅人的排污信息,由以往的“逐項填報”變為“一鍵確認”。
“生態環境非現場監管與精準執法工作需要做到精細化監管、精準化服務、現代化管理。”下一步,南京市生態環境局將利用信息技術融合更多數據管理系統,進一步擴大非現場監管模式的覆蓋面。同時,積極開展以“執法+服務”為紐帶的助企紓困幫扶活動,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生態環境智數化監測平臺大氣環境智數化監控平臺空氣質量智數化監控平臺生態環境智數化監控平臺生態環境智數化綜合監管平臺空氣環境智數化監管平臺大氣環境智數化監管平臺生態環境智數化監管平臺南京智慧平臺南京智慧監管平臺南京智慧環保監管平臺